自2021年11月,甘肃省中医院与亿能达正式达成合作以来,双方以“定岗定编+绩效改革”为双轮驱动,围绕医院升级切实需求,融合中医药特色与数智化管理的创新方案,共同完成了绩效管理体系的系统性重构,至今已平稳运行超过两年。期间,医院年度总收入显著增长,其中医务性占比大幅提升,成为推动中医特色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标杆实践。
甘肃省中医院始建于1953年,作为开放床位2619张、年门诊量超150万人次的全省大型三甲中医“龙头”单位,肩负区域医疗救治与中医药传承的双重使命。医院坚决落实国家和甘肃省医改精神,坚持“振兴中医”办院方向,拥有“国医大师”王自立、“全国名中医”张志明等岐黄名家,以及中医骨伤科、脾胃病科、针灸推拿科等国家级重点专科。多年来医院持续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在西北中医药领域居领军地位,连续在国家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获得A级,社会满意率稳居前列。
随着DRG/DIP支付改革深入推进,以及医院专科特色深化、多元化与高质量发展需求升级,管理层积极对标国家政策,敏锐察觉传统绩效管理模式暴露出三大结构性矛盾:
首先,医院原先采取传统“收入减支出”绩效方案,导致临床科室过度追求经济指标,与国考指标要求严重不匹配,同时,中医药特色指标缺乏量化考核,弱化了中医特色优势。其二,行政后勤人员冗余,临床一线人员配置不足,人力资源结构深层失衡,亟需通过科学的定岗定编手段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其三,手工统计模式效率低下,数据管理、分析能力滞后。彼时,数智化转型已非“可选项”,而是医院保持专业领先的“必答题”。
由此,甘肃省中医院选择与亿能达携手,结合医院实际建设需求,最大化发挥绩效指挥棒作用,从定岗定编切入,到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重塑,再到数据赋能智能分析、精细化管理的全过程,可以窥见甘肃省中医院在数智化转型进程中逐层迸发出的“破壁”力量。
第一层,是定岗定编与绩效改革有机结合,重构岗编体系优化人力配置。
不同于单一的人员架构调整,实施团队详细梳理了全院医护人数、床位数、门诊量、住院量等医疗运营关键数据,并根据根据行业大数据及本院科室情况分析出具岗位分析报告及调整建议书。针对行政后勤科室,将岗位分为管理岗、技术岗和工勤岗三类,每类岗位分AB角,岗位系数与绩效考核深度绑定,形成 "以事定岗、以岗定人、以绩定薪" 的管理闭环,保证绩效考核结果更全面反映各岗位医护职责,更好体现科室价值,实现人力资源科学配置。
第二层,是紧扣国考指标融合中医特色,精准重塑考核体系。
项目实施期间,医院以国考标准为核心,构建“KPI+日常考核”千分制体系,依据往年国考成绩,分析、提炼出得分较低的九项核心指标。在构建中医特色绩效维度,将中药处方比例、中药饮片使用率等指标纳入考评系统,引导科室强化中医药特色优势;在运营效率维度,设置门诊量、住院量、三四级手术、耗占比、药占比、平均住院床日等管控指标,推动医院从规模扩张向精细化运营式发展。在可持续发展维度,纳入医疗服务收入等指标,拉动收入结构优化。
第三层,是以数据驱动精细化管理,构建数智化分析决策体系。
基于医院诊疗大数据,设计多类型报表,实现运营管理自动化与精细化。一方面,支持运营数据自动化输出,收入结构分析表、医疗服务收入比例报表等核心数据,可直接通过系统一键导出,减轻传统人工操作的繁琐,避免统计误差,提升数据报送效率与准确性。另一方面,支持科室绩效深度诊断,借助科室绩效、实发统计、经济运营分析报表等工具,精准拆解绩效构成,直观定位绩效薄弱环节,系统自动关联人员配置、业务收入、床位占用等维度数据,科学评估各科室绩效分配合理性,为管理层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如果说重构岗编体系让职责划分更清晰,重塑考核体系就是让价值导向更明确,而构建决策体系则让管理路径更智能。这些体系形成的协同效应,帮助甘肃省中医院促成整套管理革新,实现运营质效的更大提升。
从中医特色业务数据来看,表现尤为突出,2023年药品收入结构中,中药饮片药费占比较上年显著提升,免煎药费和中成药费占比也实现不同程度增长,中医特色业务收入显著提升。与此同时,西药费占比下降,药品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从医院整体运营来看,医院总收入与医疗服务收入占比稳步提升,住院次均费用明显降低,收入含金量显著提高。从管理层面看,通过打破原单一结余导向,推动科室向中医特色、新技术、高难度项目倾斜,激励科室拓展门诊服务,门诊收入占比实现增长。同时,医院通过统一全成本核算体系,取消部分科室双核算、单项奖等特殊政策,系统自动提取核算数据,确保绩效数据公平、公正、透明;通过“总额先定、动态调整”机制,将绩效占业务收入比例稳定在合理区间,杜绝超发现象,实现资源科学配置和成本有效控制,强化了全院成本管理意识。
以更深的视角看,亿能达为甘肃省中医院构建的不仅是工具层的绩效管理系统,更是一套“技术+业务”的赋能体系。该成功经验在后续更编写成了可复制的案例范本,助力工分制绩效改革在全国范围内不断突破地域限制,因地制宜传播、落地,将特色和优势有效转化为发展动能,让高质量发展动能源源不断。